-业主质疑:手机号、楼牌号、户型面积缘何全被泄
-业内揭秘:有些装修公司专门设“资源”部买信息
今年6月份刚买的房子,不到两个月,装修公司的电话就开始狂轰滥炸。连日来,部分小区的部分业主正在经历这种电话骚扰。令业主们感到震惊的是,某些装修公司不但知道业主的联系方式,而且连业主的楼牌号和户型面积都掌握。
装修公司到底是如何掌握这些私人信息的?我们的生活还曾遇到哪些信息被泄露的情况,我们又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,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一番走访调查。
事件
一天接了十家装修公司的电话
凡是陌生号码,老张现在一律不接。“我怕再接到装修公司的电话,他们都是换着号码给你打,让你分不清‘敌友’。”
约两个月前,老张在某小区购买了一套房子。交了首付后,拿到了购房合同。大约是从7月中旬开始,装修公司的电话就开始陆续打进来。其电话内容大同小异,无非就是邀请老张去参加公司举办的活动,包括参观样板房,听设计师讲一些案例,现场还有抽奖赠礼品等环节。其核心最终是装修有优惠,希望参观的业主能提前交一部分订金。
刚开始老张能忍,重复的话听时间长了,让他感觉到愤怒。“他们不分时间,不分地点。你开着车来电话,你中午休息来电话,晚上10点多了还是这种电话。”有业主在群中说,自己一天最多能接十几个装修公司的电话。
更让大家感到震惊的是,对方一开口知道自己姓什么,知道楼牌号,而且还知道业主们的户型面积。这让业主在装修公司面前,有一种“被牵着鼻子走”的感觉,不少被电话骚扰业主的愤怒,也是基于此。
业主们互相综合统计了一下,大约有十家装修公司打过电话,而业主们感觉这些公司知名度并不高。
“我觉得他们纯粹是在自毁品牌,对这种行为形成的心理反感,让我们绝对不会选择这些公司进行装修。”业主刘先生说。据记者了解,已有业主针对这种情况,向公安机关报案。
9月1日上午,记者就部分业主个人信息泄露一事,致电该楼盘售楼处。一位售楼人员证实,确实是有一部分业主的个人信息泄露了,不过像楼牌号与户型面积之类的信息泄露,应该还不至于。对方说,现在公安机关已经介入,公司内部很重视,也正在严查此事。
揭秘
渠道多种信息价位不一
装修公司是怎么得到业主们的个人信息的。记者就此进行了一番调查。根据业主们提供的联系方式,记者随意拨通了一家装修公司电话。一位工作人员说,业主们的这些信息是公司一些业务员拿到手的,“我们只负责去联系客户。至于这些资料是通过什么渠道拿到的,还不清楚。”对方说,现在装修市场竞争比较激烈,所以公司也想提前签定一批客户。
记者在采访中,联系到了一位在装修界做过近十年装修工作的经营者,他结合自己曾经的经历,讲述了一些内幕。
34岁的赵哲(化名),目前正经营着一家属于自己的装修公司。之前他曾在一些公司打工,也有过做业务员并给客户打电话的这些经历。
赵哲说,这对于一部分装修公司来说,不算什么秘密。业主们的信息都是花钱买的,一些装修公司可能专门有一个部门来负责寻找“资源”。不过你如果没有关系,就是花钱也未必能买到。
赵哲说,购买这些信息都有一些固定的渠道。比如地产公司的销售部门,再如做楼盘广告宣传的一些公司,再比如一些专门搜集、汇总此类信息的人。这些渠道不同的装修公司都有不同的选择。
几年前赵哲也尝试在某些楼盘的销售部门购买此类信息。不过,因为销售部门里没有熟人,并没有成功,因为对方不轻易将这些信息给陌生人的。“有次我的同事倒是托人买了些,那时候好像花了一千多块钱,买到了四五百名业主的联系方式,然后就开始打电话。业主们肯定是有烦的,这也理解,因为这些信息不定是被倒了几手了。”
赵哲透露,业主们的个人信息价位不等。像第一手的资料是最昂贵的,所谓第一手也就是对方手中掌握的这些信息是第一次出售,如果一家装修公司能够拿到这些第一手的资料,可以不用担心同行业者的竞争,以最快的速度先签订一批业主。之后这些业主信息伴随着多家装修公司的掌握,其成功率也越来越低。赵哲说,几年前第一手的业主信息一个号就要四五元钱左右。
“很多人都时刻盯着一些楼盘,有的楼盘主体刚封顶就开始打探信息源,如果说等到交钥匙阶段那就算是晚的了。”赵哲说,他当时几乎每天都会穿梭于各个新建的楼盘,一旦拿到信息后,主要就是邀请这些客户参加活动,活动中也会有奖品赠送,而且也有一定的优惠让利,如果客户能在活动中预交几千块钱的装修定金,那么不出意外,装修合同就能签订了。
“客观讲确实不应该将业主的信息作为一种交易,去骚扰对方,每人都有自主选择权利。”他说。
延伸
生活中还有哪些信息泄露
购房中的信息泄露,只是个人信息外泄的冰山一角。不少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自己曾遇到信息泄露的事。
业主刘女士介绍说,自己在去年10月份的时候,买了一辆私家车,就在买车之后的半个月里,她几乎每天都能接到两三家保险公司的电话,让她购买汽车保险。“当初买车时需要登记姓名、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。所以有时候让人感觉真是防不胜防。”
王女士也回忆说,今年3月份自己坐月子期间,每天都会接到一些推销的电话,包括奶粉、尿不湿、童装、儿童型的保险、或者是儿童摄影做相册等等,都是说搞活动有优惠之类。“有时候是感觉挺烦,这边孩子闹了刚想哄哄,那边电话又响了,弄得你手忙脚乱。你不去接电话就老打起来没完,你设成静音,对方也许还会改发短信,有一种无从躲避的感觉。”王女士说,也许是自己曾经看过一些婴幼儿用品店,也许是住院期间信息导致泄露,头绪太多,根本说不清楚。
相比生活中个人信息的泄露,一些网上的信息被窃取,也是一个方面。商人吴先生介绍说,自己曾经遇到过一次很哭笑不得的事。有一次他接到寄给他个人的一封信件,信件是从福建寄过来的,打开一看里面是自己的裸照,对方以此敲诈让他汇款15万过来。“很明显照片是P过的,头像是我在出席一次活动时讲话的镜头,以此移花接木敲诈勒索。”吴先生说,他因为经常出席一些活动,网上有个人的图片,也有真实姓名,包括通讯地址等等,所以一些不法分子加以利用进行欺诈。
正如吴先生所遇,伴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,网络信息安全也受到挑战。记者于网络中查知,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(CNNIC)发布的第36次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》中称,公民个人信息被出卖非法获利、被不法分子利用,从事电信诈骗等活动事件频发。《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(2015)》数据显示,网民因个人信息泄露、垃圾信息、诈骗信息等现象,约4500万网民近一年遭受的经济损失在1000元以上。
说法
应加强信用体系建设
面对个人信息的泄露,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?专家介绍说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第二十九条明文规定,经营者及其工作人员对收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必须严格保密,不得泄露、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。经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,确保信息安全,防止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、丢失。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信息泄露、丢失的情况时,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。法律明确规定消费者在购买、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,享有姓名权、肖像权、隐私权等个人信息得到保护的权利。另外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(七)》也规定,国家机关或者金融、电信、交通、教育、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,违反国家规定,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,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,情节严重的,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,并处或者单处罚金。
法律保护个人的信息权利,个人在生活中也应该对信息保护问题引起足够重视,发现信息被泄露应该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,对于怀疑泄露个人信息的商家,也可以到当地的工商执法部门投诉,不纵容这些获取个人信息的商家或机构。同时,廉莙认为,作为职能部门也要加强对信息泄露的管控,比如加强信用体系建设,完善档案制度,对于一些获取了个人信息进行电话推销或发垃圾短信的商家及单位,及时对其行为进行通报,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信息交易,维护公民的权益。(记者丛俊儒)